服務科別

服務科別

中耳炎

中耳炎是發生在中耳黏膜的急性及慢性的發炎疾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以兒童及幼兒為主,中耳炎常見耳咽管阻塞,耳咽管阻塞常來自上呼吸道感染及過敏性鼻炎。中耳炎與過敏性體質有密切的關係,適當的治療過敏性鼻炎,有助於減少中耳炎的發生,又可改善中耳積水造成的聽力及語言障礙。

 

一、原因與高危險群

 

大多數中耳炎是發生在四歲內的幼兒,統計上指出,冬季及初春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會增加中耳炎的發生。中耳炎的發生率以男孩多於女孩,臉部畸形或顎裂者易罹患中耳炎,哺母乳的幼兒可降低中耳炎的機會。

中耳炎是常見的兒童疾病,有許多的發生原因。細菌感染、過敏及身體的抵抗力,均會影響到耳咽管的阻塞,造成中耳炎。中耳炎感染的細菌如同鼻咽部的細菌、鏈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葡萄球菌等均為常見的細菌。

過敏是中耳炎高發生率的原因,當過敏性的鼻分泌物帶有細菌被吸入或逆流進入中耳,過敏性鼻炎的兒童當在搓揉鼻子時、跳動、游泳時的潛水、嬰兒大哭時,鼻咽部的分泌物均可吸入中耳內。嚴重的過敏性鼻炎可造成鼻咽管功能失調,而容易感染中耳炎。

 

過敏性鼻炎是發生積液性中耳炎的危險因子;孩童在3歲前,若有反覆性感染或積液性中耳炎,其中有50%以上合併有過敏性鼻炎病史。

其它可引起中耳炎原因:

 

  1. 感冒、鼻竇炎、鼻息肉、顎裂、甲狀腺功能不良、鼻腔腫瘤、腺樣體過度肥大。
  2. 6歲前耳咽管未完全發育成熟,故常引起無效中耳腔換氣,再加上孩童耳咽管較平、較短易導致由上呼吸道之逆行性感染,所以當感冒、鼻竇炎發生時,因耳咽管功能不良導致急性的中耳炎的發生。

 

二、中耳炎症狀

 

急性中耳炎時,病人時常會有耳朵劇烈疼痛、聽力受損及發燒等現象。慢性中耳炎時,病人則會有膿性耳漏、聽力喪失、眩暈、耳鳴等現象。倘若合併有珍珠瘤或其他的併發症,則依其併發症的部位不同,各有不同的中耳炎症狀。

 

急性中耳炎早期症狀為發燒合併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鼻塞、膿鼻涕、咳嗽等),輕微聽力障礙、耳鳴、耳痛、耳朵不舒服。幼童因不會言語表達,可能以躁動不安或拉扯受感染之耳朵來表現,噁心、嘔吐的症狀可能也會出現,因此,若發現嬰幼兒躁動不安或發燒原因不明時,就要考慮罹患急性中耳炎的可能性。較大的兒童會直接說耳朵痛及聽不清,聽到的聲音會變得低沉像是耳朵被遮起來一樣。

 

如果給予適當的治療而排出積液,聽力常可回復正常;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便會有漸進性甚至永久性的傳導性及感音性聽力損失。若耳膜穿孔、會有分泌物流出。若積液性中耳炎合併積水,耳朵會有脹痛感,吞嚥時耳朵會聽到有「pop、pop」聲音,或講話會有迴聲,理學檢查單側或雙側耳塞感等。

 

三、併發症

 

當中耳炎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當病人的免疫力不足、或是感染的病菌極為頑強,此時中耳炎便很有可能會引起急性乳突炎、腦膜炎、靜脈血栓炎、甚至發生骨膜下膿瘍、腦內膿瘍、顏面神經麻痺等更為嚴重的併發症。

 

四、中耳炎治療

 

  1. 藥物治療: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療14天以上。
  2. 局部治療:對於耳朵有分泌物、結痂的病人,應該細心地將耳朵內不乾淨的東西清理乾淨,使耳漏、膿汁得以順利排出,如此對於中耳炎的治療,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手術治療:對於藥物治療及局部治療效果不好的病人,有必要將病灶清理乾淨,並將耳膜修補完整,以免日後造成併發症,留下無法彌補的後遺症。

 

五、注意事項

 

  1. 游泳、沐浴、洗髮時耳朵內盡量避免進水,因溼熱的環境是滋生細菌的溫床;耳內若有水時,可使用乾棉棒淺入清理,養成良好耳朵衛生的習慣。
  2. 不讓幼童平躺喝牛奶或果汁,以避免因嗆到導致液體由口鼻流到耳咽管造成阻塞發炎。
  3. 幼童耳朵不舒服,常以哭鬧、胃口差、發燒、耳痛等症狀表現,應儘早給醫師檢查。
  4. 鼻塞時,切忌大力擤鼻涕,以免氣流逆流將細菌送進中耳,引起發炎。
  5. 感冒時易中耳炎感染,若出現發燒、耳痛情形,應儘早找醫師檢查。
  6. 部份患者中耳炎治癒後仍有中耳積水,故仍應注意聽力狀況及定期門診追蹤;孩童避免因聽力改變造成語言發展遲緩,漸而產生學習與智力發展的障礙。
  7. 游泳、沐浴、洗髮時避免耳朵浸水,若耳內不慎有水須立即棉花棒清潔清除。
  8. 切忌使用器具盲目挖耳朵,以免不慎弄破耳膜或將異物帶入中耳,而導致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