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高山症?
高山症泛指人體處在高海拔地區時,因高海拔特殊環境所導致的健康風險,正確的名稱為「高海拔疾病(High altitude illness)」。當海拔高度的上升時,很多環境條件和地面不太相同,包括低氣壓、低溫、低濕度、高紫外線等,但其中對健康影響最大的就是因氣壓較低,同時導致空氣中氧分壓較低,以海拔3000公尺的高山為例,山頂的氧氣含量僅有平地的7成左右,旅客突然處於這樣的特殊環境時,就可能會出現一些健康問題。目前將常見的高海拔疾病分為三類:
- 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
- 因缺氧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厭食、虛弱等非特異性症狀,多數人到達高海拔地區6~12小時後開始出現症狀,症狀2~3天後會隨著身體適應高地環境而緩解。判斷的方式是一定要有頭痛(通常也是最先出現的症狀),嘔吐是症狀惡化的重要指標,旅客要多加留意。失眠,也是高海拔地區常見的症狀,但通常會獨立發生,因此目前已不列入AMS的診斷標準。
- 高海拔腦水腫(High-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
- 少數發生急性高山病的旅客,會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但有些病患會沒有出現急性高山病而直接發生)。高海拔腦水腫的症狀包括嚴重頭痛、嗜睡、胡言亂語、認知障礙、意識不清、運動失調(走路不穩)、甚至昏迷。胡言亂語或走路不穩是高海拔腦水腫的重要指標,出現胡言亂語或走路不穩症狀後,若沒有立即降低高度或同時給予妥善治療,6至24小時內就可能致死。
- 高海拔肺水腫(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
- 缺氧時會造成肺動脈壓不平均的上升,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液中水份外滲到肺部。高海拔肺水腫症狀包括運動能力變差、休息狀態下仍不停喘氣、乾咳、胸悶,隨著疾病惡化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帶血、發紺(臉色、口、鼻發紫沒有血色),發生高海拔肺水腫的病人也可能併發其他的高海拔疾病。高海拔肺水腫一旦發生,會造成病人更嚴重的缺氧,走入惡性循環,致死率及死亡的速度比另外兩種高海拔疾病更高、更快。在高海拔地區,如果喘氣和呼吸困難的症狀無法藉著休息而緩解,甚至像剛跑完步一樣氣喘吁吁,就要想到可能是出現高海拔肺水腫。此時,一定要立刻降低高度,也可以同時給予氧氣,才能避免快速死亡。
哪些人罹患高海拔疾病的風險比較高?
因高海拔環境特殊,加上大部分高海拔地區都地處偏遠、醫療資源較不易取得,尤其是多數的登山步道常常距離公路遙遠,患有心衰竭、肺動脈高壓、心肌缺氧(心絞痛)、鐮刀形貧血、任何型式肺功能不良者,都應先諮詢醫師是否適合到高地活動。
單就高海拔疾病來說,以下患者有較高危險性,請多加留意:
- 心衰竭:在平地就會呼吸困難的患者應避免到高海拔地區,但如果病情穩定控制,病患可以安全到約海拔3000公尺高度。
- 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疾(FEV1<預期值35%)、在平地就有低血氧或二氧化碳儲留症狀者,都不建議登高,輕度、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應先諮詢醫師。
- 肺動脈高壓:原發性、次發性肺動脈高壓(如先天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患者應避免登高。
其他沒有直接影響,但需多加留意的對象:
- 懷孕: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孕婦短期到高山旅遊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但仍建議孕婦不要到海拔3600公尺以上地區。
- 糖尿病:糖尿病發生高海拔疾病的比例和一般人無明顯差別,但高地會增加胰島素使用量,建議先和醫師討論,並於登高期間謹慎控制血糖。
我平常都很健康,到高海拔地區會不會出現高海拔疾病?
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環境,就會對人體機能有些許影響,只要沒有適當的安排登高速度,在身體未適應的情形下就到達海拔2500公尺以上地區,任何人都可能出現高海拔疾病,包括平時非常健康的成年人。
高海拔疾病發生與否、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最主要受到個人體質影響,和旅客平時的體力、運動習慣等都沒有太大的相關性,不過50歲以上旅客的發生風險稍低。
判斷發生風險的主要依據為當地的海拔高度、爬升的速度是否適當、以及旅客過去到高海拔地區的適應情形。
下表為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建議的自評方式:
|
風險等級
|
描述
|
高度風險
|
- 過去登高有高海拔腦水腫(HACE)或高海拔肺水腫(HAPE)病史者。
- 過去登高有急性高山病(AMS)病史,且一天內(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爬升至海拔2800公尺以上地區者。
- 沒有高海拔疾病史,但一天內(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爬升至海拔3500公尺以上地區者。
- 到達海拔3000公尺地區後,平均每天(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爬升高度超過500公尺,且每爬升1000公尺沒有多在原高度停留一天者。
|
中度風險
|
- 過去登高有急性高山病(AMS)病史,且一天內(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爬升至海拔2500公尺至2800公尺之地區者。
- 沒有高海拔疾病史,但一天內(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爬升至海拔2800公尺以上地區者。
- 到達海拔3000公尺地區後,每天爬升高度超過500公尺,但每爬升1000公尺會在原高度多停留一天者。
|
低度風險
|
- 過去無任何高海拔疾病史,且一天內(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爬升至低於海拔2750公尺的地方。
- 會花2天以上待在海拔2500~3000公尺處適應,接下來每天爬升的高度(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不超過500公尺,且每爬升1000公尺會在原高度多停留一天者。
|
到高海拔地區如何預防出現高山症症狀?
- 謹慎規劃爬升速度
- 預防高海拔疾病最重要、有效的方式就是避免快速上升高度,讓身體能慢慢適應高海拔環境。如果行程安排許可,最好先在海拔2000~3000公尺處待1至2天,超過海拔2750公尺後,每天睡眠高度不要爬升超過500公尺,此外睡眠高度每增加1000公尺,最好要多花一天時間適應。在同樣的海拔高度,夜晚的氣壓會比白天低,所以判斷是否有高山症症狀應以夜晚為準。
- 提早練習適應高海拔環境
- 如果預計要前往高海拔地區旅遊,活動前30天內可至海拔2750公尺以上的地區停留2天以上,有助於身體適應高地環境。
- 使用預防藥物
- 依上表自評為中度、高度風險的旅客建議服用預防性藥物,高山症預防藥物都是醫師處方用藥,請諮詢旅遊醫學門診或具高山醫學專業的醫療人員,並依照醫師指示服用藥物,目前常用藥物如下:
(1)預防急性高山病(AMS)、高海拔腦水腫(HACE):Acetazolamide(Diamox,丹木斯)是目前一線用藥,除了預防外,也有治療效果,並能加速人體適應高海拔環境、緩解在高海拔地區的失眠症狀;類固醇藥物Dexamethasone也有預防及治療效果。
(2)預防高海拔肺水腫(HAPE):鈣離子阻斷劑Nifedipine、乙型交感神經促進劑β-agonist(Salmeterol)、Tadalafil(Cialis,犀利士)、Sildenafil(Viagra,威而鋼)。
- 在高海拔地區的一般性預防措施
- 盡量減少劇烈、高耗氧活動,劇烈活動會加速消耗血氧,增加肺動脈壓。
- 保持身體溫暖,低溫會增加肺動脈壓。
- 不要吸菸,吸菸會減少吸入的氧氣量,增加肺動脈壓。
- 不要飲酒、服用鎮靜劑或安眠藥,以免抑制呼吸中樞及缺氧換氣反應,此外飲酒、服用鎮靜劑也會使意識狀態改變,容易和高海拔腦水腫症狀混淆。
- 飲食盡量高醣低脂,但避免食用會產氣的食物(如大豆、碳酸飲料等)。
- 給登山旅客的建議
- 登山本身就是一項高耗氧活動,旅客一定要謹慎衡量自己的體力、路況、負重等條件。
- 登山行程應視人數搭配適當數量的專業嚮導,嚮導應熟悉路況,並清楚高海拔疾病緊急處置。
- 旅客應事前了解求援管道,如在國外登山,一定要確認醫療保險是否能夠提供山地救援的服務,以及保險理賠的範圍及額度。
- 攀爬4000公尺以上高山者,可考慮攜帶攜帶型加壓艙、氧氣瓶等裝備,並應事先了解途經的山屋、營地是否有上述裝備。
- 很多高海拔地區的居民有預防高山症的偏方,如:中國大陸的紅景天、南美地區的古柯葉,旅客可嘗試,但不建議用來取代正規的預防藥物,也不該因此忽視高山症的初期症狀或沒有採取正確處置的方式。
我如何判斷自己或同伴是不是出現高海拔疾病?
目前常用露易絲湖急性高山病指數(Lake Louise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score)診斷高海拔疾病:
|
高海拔疾病
|
判斷標準
|
急性高山病(AMS)
|
- 頭痛、頭暈、失眠、噁心或嘔吐或沒胃口、虛弱。上述四大症狀依照嚴重度來評分。無:0分。輕:1分。中:2分。重:3分。
- 判斷標準為:有登高,抵達地點海拔高於2500公尺,且停留到達六小時,一定要有頭痛,且症狀得分加總≧3分。
|
高海拔腦水腫(HACE)
|
- 有登高,抵達地點海拔高於2500公尺。
- 出現以下三點至少兩個。
- 急性高山病(AMS)、走路不穩(註1)或意識改變。
|
高海拔肺水腫(HAPE)
|
- 有登高,抵達地點海拔高於2500公尺。同時出現症狀至少2項及病癥至少2項。
- 症狀:休息狀態下呼吸困難、咳嗽、虛弱無力或活動力降低、胸悶或胸漲。
- 病癥:至少一側肺野有囉音或哮鳴音、中心型發紺(註2)、呼吸過速、心搏過速。
|
註1:走路不穩判斷方式可請旅客在平坦地面腳跟緊接著腳尖直線往前走約5公尺,如果無法直行、腳跟腳尖無法對齊、跌倒就表示走路不穩。
註2:中心發紺指全身性、除四肢以外的部分的皮膚及黏膜無血色,外觀暗沉甚至發青、發紫。
有時候無法判斷患者的症狀是不是由高海拔疾病造成,例如:無法確定頭暈、虛弱是不是因為登山過度勞累造成,咳嗽是不是因為山上天氣突然改變使呼吸道敏感,但為了安全起見,寧可先假設是因高山症造成,不要輕忽任何初期症狀。當發現自己出現疑似高海拔疾病症狀時,也應趕快知會同伴,讓同行者能隨時留意你的狀況,千萬不要逞強,以免錯過了最好的治療或下撤機會。
如果自己或同伴發生高海拔疾病該怎麼辦?
所有到高海拔地區的旅客都要先了解一件事情:降低高度是治療高海拔疾病最有效的方式!千萬不要帶著高海拔疾病到更高、更不利救援的地方。發生任何高海拔疾病的患者,千萬不能落單在營地休息或獨自下撤,至少要由一位具有基本醫療知識、知道如何處置高山症、熟悉路況的隊員陪同。
雖然透過使用藥物、攜帶型加壓艙、穩定供應氧氣等方式,能夠緩解甚至治癒高海拔疾病的症狀,但一般旅客並沒有專業高山醫療背景,不見得能準確判斷病況的嚴重程度,建議遵循以下處理方式:
- 急性高山病(AMS):無論症狀多輕微,都不應到海拔更高處、更不易下撤或救援的地方過夜,如果在同樣高度處休息或用藥治療後症狀沒有改善,就應降低高度,因夜晚氣壓較白天低,患者的症狀在白天可能會暫時性減緩,但並不表示身體已經適應了此高度,研判時應特別留意;若旅客只在此高度短暫停留就下山,不會停留過夜,可使用止痛藥、氧氣瓶暫時緩解不適症狀。
- 高海拔腦水腫(HACE)、高海拔肺水腫(HAPE):應立刻降低高度。藥物、供應氧氣等可以當作替患者爭取救援時間的方法,但一定要立刻下降。其中,高海拔腦水腫(HACE)至少應下降海拔500~1000公尺;高海拔肺水腫(HAPE)應立刻下撤到平地。
以下提供幾個海拔高度較高的旅遊景點,如要造訪當地,除非當日就會返回到低海拔地區,否則一定要謹慎安排登高的步調,下表未列出的地點,可在Elevationmap等網站查詢。
表為海拔高度較高的旅遊景點
|
國家
|
地區
|
海拔高度
|
臺灣
|
玉山山頂
玉山排雲山莊
嘉明湖
合歡山武嶺
合歡山松雪樓
|
3,952 m
3,400 m
3,310 m
3,275 m
3,150 m
|
中國
|
珠穆朗瑪峰頂
藏青鐵路
西藏拉薩
拉薩貢嘎機場
雲南香格里拉(中甸縣)
雲南玉龍雪山大索道
四川九寨溝
九寨黃龍機場
|
8,848 m
2,800~5,000 m
3,660 m
3,570 m
3,300 m
4,500 m
2,000~3,100 m
3,450 m
|
日本
|
立山黑部室堂
|
2,450 m
|
祕魯
|
普諾(Puno)-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
普諾機場(Inca Manco Cápac International Airport)
庫斯科(Cusco)
庫斯科機場(Alejandro Velasco Astete International Airport)
馬丘比丘(Machu Picchu)
|
3,850 m
3,820 m
3,400 m
3,300 m
2,400 m
|
玻利維亞
|
拉帕斯(La Paz)
拉帕斯奧爾托國際機場(El Alto International Airport)
烏尤尼機場(Uyuni Airport)
烏尤尼鹽沼(Salar de Uyuni)
|
3,700 m
4,060 m
3,954 m
3,650 m
|
坦尚尼亞
|
吉力馬札羅山
|
5,895 m
|
厄瓜多
|
基多(Quito)
蘇克雷元帥國際機場(Aeropuerto Internacional Mariscal Sucre)
|
2,850 m
2,400 m
|
尼泊爾
|
喜馬拉雅山區
|
3,000~8,000 m
|
哥倫比亞
|
波哥大(Bogotá)
波哥大埃爾多拉多國際機場(Aeropuerto Internacional El Dorado)
|
2,625 m
2,625 m
|
本文引用自衛福部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