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科別

服務科別

異位性皮膚炎

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這三種疾病常常一起出現,便是所謂「異位性體質」。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遺傳體質造成的疾病,癢且脫屑的皮疹常常是嬰幼兒出現在臉上或身體的伸側,到了兒童期則會慢慢轉變成好發於脖子、手肘內側、膝蓋後側等屈側處的皮疹。

 

一、原因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過敏性皮膚炎,個人或家族成員有異位性體質(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有些小孩則會有先天性的過敏性體質,除了皮膚易發癢和易感染外,很容易發生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的症狀。這種體質會遺傳,所以在家族及親戚中,常常也有類似症狀的患者。

 

病灶發生有「三部曲」:發癢→搔抓→濕疹,皮膚一但出現濕疹便會引起更厲害的搔癢,形成惡性循環。這些小孩也常同時有皮膚乾燥、黑眼圈、耳朵下方龜裂、掌紋增加、毛囊角化、色素沉著等情形,根據慢性搔癢病史,典型皮疹再加上有過敏體質家族史等特徵,很容易便可正確診斷。

 

二、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的最主要症狀就是皮膚奇癢無比,常常會突然發作,特別是在晚上更加嚴重,長期下來會干擾病人的睡眠、情緒、課業或工作,對病患與家人的生活品質均有非常大的影響。

 

異位性皮膚炎的另一特徵是皮膚表面上的變化,由於癢而去搔抓,搔抓而引起疹子,起疹子又會導致癢,如此一再的惡性循環,使得皮膚增殖變厚變硬,顏色也變深,整個皮膚表面看起來粗粗的一條一條而形成「苔癬化」。過度的搔抓也會使得皮膚產生傷口,容易受到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引起發炎,反而讓病情更加嚴重。

 

三、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和發病部位

 

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同,可分為下列3個時期,不過並不是每位病人都會完全經歷這3期的變化:

 

  1. 嬰兒期(2個月大~2歲):嬰兒通常從臉、頸部開始,出現紅腫的丘疹、水泡、脫屑及結痂等,然後再到四肢關節的伸側及屈側部分,幾乎全身都會遭受波及
  2. 孩童期(2歲~12歲):這一階段的小病人常在手肘或膝蓋內側等身體關節處發生丘疹,而且由於長期不斷的搔抓,局部皮膚會逐漸出現苔癬化的現象
  3. 成人期(12歲~成人):僅少數病人的症狀會延續到成年,成人患者通常在臉部或頸部可能會有些濕疹,局部皮膚苔癬化的情況更為明顯,四肢屈側或關節等處的表皮變厚、粗糙或變硬,膚色也變的比較深

 

四、治療

 

1. 口服藥物

  • 抗組織胺:能夠有效控制搔癢,且相當安全,對生長發育的影響非常小,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治療藥物。有些孩子甚至必須長期服藥,再逐漸減少藥量才能有好的控制。
  • 抗生素: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很容易受到葡萄球菌的感染。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表面有較多的葡萄球菌菌落數,且菌落數的增加和皮膚炎的惡化有顯著的相關。
  • 類固醇:只用於嚴重的急性期,會有快速的改善,長期使用副作用大。

 

2. 局部塗抹藥物

外用藥膏以類固醇類藥膏為主,藥膏的強弱會因皮膚問題的嚴重度,患者年齡,病灶部位之不同而調整,不要塗超過建議的次數。藥膏每次塗的量不要太多,有些家長不敢使用類固醇類藥膏的觀念是錯誤的,反而會延誤病情;有些家長則是自行買藥,根本不知藥物的強弱及使用方法,反而擦出許多後遺症。

 

五、注意事項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的體質十分敏感,如果能從日常生活做起,注意平時的保養與護理,瞭解可能使病情惡化的因素並且盡量避免,將能大大減低發病的機會和發作的程度。

異位性皮膚炎的日常生活保健方式有:

 

  1. 避免溫度變化太大:流汗或寒冷乾燥的氣候會讓部分病人覺得特別癢,因此應儘量讓病人處於常溫的環境中,避免冷熱變化太大
  2. 減少環境中的過敏原:灰塵和塵螨是常見的過敏原,因此應保持居家環境清潔與空氣乾淨清爽,家中不要舖地毯,用百葉窗代替窗簾,減少絨毛玩具,不要飼養寵物,床單、被單等要常常清洗,不要讓病人吸二手煙
  3. 衣物的選擇:病人的衣物以純棉布料為主,避免和羊毛、尼龍布料或清潔劑直接接觸,也不要穿得太厚重
  4. 飲食的控制:部分病人會對某些食物過敏,如果發現易引起病症的食物,最好能加以避免,不過並不需要對飲食作過多的限制
  5. 預防感染:搔抓容易使皮膚產生傷口而發生感染,一旦發生感染往往會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因此要特別小心處理皮膚傷口以預防感染
  6. 照護乾燥的皮膚:要注意皮膚的滋潤保濕,盡量選擇中性肥皂或敏感性皮膚專用的清潔沐浴用品,不要用過熱的水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