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台灣已邁向老人化的的社會了,老年人口逐漸增加,而老化和退化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而長時間不良的姿勢或活動都會造成膝關節炎,關節炎久了也會增加膝關節退化的速度,另外外傷或創傷若無適當的治療與保護,長期下來也會造成膝關節的退化。
1. 退化性關節炎。
2. 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
3. 外傷性關節炎。
4. 關節活動度嚴重的受限制或明顯的變形(關節變形),而導致膝關節的功能喪失。
5. 靠近關節處的骨折癒合不良或者是不癒合者。
6. 關節先天性發育不全或畸形者。
7. 保守性的治療方式失敗,而不得不採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
8. 前次關節手術失敗。
1. 嚴重骨質疏鬆患者。
2. 局部或系統性的感染。
3. 感染性關節炎。
1. 為了減輕或消除膝關節的疼痛。
2. 矯正變形。
3. 為了提供一個更穩定的膝關節。
4. 為了獲得適當的關節活動度。
5. 為了促進日常生活的功能,並且提升生活的品質。
1. 術後一天
a. 可做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腳踝關節的幫浦運動,以及呼吸和咳嗽的運動。
2. 術後三天至一週
a. 主動協助性的膝關節伸直與彎曲的運動。
b. 站立訓練以及患側部分承重的訓練。
c. 引流管拆除之後,可進行持續性的被動關節活動儀治療。以及神經肌肉電刺激來預防肌肉萎縮。
3. 術後一週以上
a. 股四頭肌的肌力訓練及行走訓練。(下床行走訓練要經主刀骨科醫師意見為根據)
b. 實施承載體重的步行訓練會因開刀植入物與固定方式有關係。
4. 術後六週
a. 除了肌力訓練外,而且在軟組織癒合之後,可進行牽拉運動。
5. 術後十二週
a. 肌肉體適能的加強訓練及功能性活動訓練。
b. 逐漸加強上下樓梯的訓練、步行等日常生活的訓練。
c. 可騎乘固定式腳踏車來訓練肌肉耐力。
開刀是最後不得不採取的方式,所以在之前輕微的關節炎或是受傷,就要積極的面對它、處理它,給予膝關節良好的保護。
(本文取自骨科物理治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