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乃是腦血管障礙的總稱。中風是腦部因為血液供應突然中斷(主要是指腦血管阻塞或出血),使得腦部缺乏氧氣及養份,導致局部腦細胞受損或死亡而產生各種的神經症狀。
中風也是導致失能的主要原因,約有55% 中風者會有不同層次的失能狀況,如手腳麻痺、言語障礙等後遺症,甚至半身不遂,終日臥床;如此不僅造成病人、家庭身心耗損外,亦造成社會的負擔。
缺血是由於血液供應中斷,而腦出血是由於腦血管破裂或不正常的血管結構。80%的中風是由於腦缺血;其餘的是由於出血。
1. 缺血性中風:是由於腦部供血不足,導致腦組織功能障礙及壞死。又可分為:
2. 出血性中風:顱內出血是顱骨內任何地方的的血液積累。通常將顱內出血分為內出血(腦內出血)和外出血(頭骨內,大腦外)。內出血是由於顱內腦實質性出血或腦室內出血。外出血又分為硬膜外血腫(硬腦膜和顱骨間出血),硬膜下血腫和蛛網膜下腔出血(蛛網膜和軟脊膜之間)。大部分的出血性中風都有其特殊的癥狀(如:頭痛、前頭部外傷)。
長期高血壓控制不良,血流不斷的以高壓力衝擊在管壁上,加上管壁硬化,無彈性,因此容易破裂,一旦血管破裂,血流的供應也會中止,而且腦細胞會被流出之血液壓迫,也稱之為腦出血。腦出血30天之後死亡率是44%,高於缺血性中風,甚至高於非常致命的蛛網膜下腔出血。
中風通常發展迅速(數秒到數分鐘),但亦可以是進程緩慢的一種症狀。部份病人在中風初期會有輕微症狀,如:記憶減退、感受能力(聽覺、視覺等)衰退、神智不清、行為異常;若未能儘快得到適當治療,可能會對病人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中風症狀和受損部位有關,因此症狀呈多樣性。缺血性中風,通常會影響受阻動脈附近的腦組織。出血性中風影響局部腦組織,但由於出血及顱內壓增高,往往也影響整個大腦。
中風主要的危險因素變數是高血壓和心房顫動。其他風險因素變數包括高血膽固醇、糖尿病、吸煙、酗酒和吸毒、缺乏體力活動、肥胖和飲食不健康。酗酒可通過多種機制(例如:高血壓、心房顫動、血小板反彈和聚集及凝血)促進缺血性中風,顱內及蛛網膜下腔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