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桿菌是主要引起人類胃炎之致病菌,它在人體中只能寄居在胃黏膜的上皮,絕大多數的感染只造成無症狀的慢性胃炎,可存留在胃內長達10年,胃幽門螺旋桿菌受囑目的原因,是因為它與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炎,甚至演變為胃腺癌或胃黏膜相關組織淋巴瘤,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幽門桿菌大約感染了一半的世界人口,在台灣地區年齡為1至74歲的人口中,感染率為54.4%,其中男性感染率為53.7%,女性為55.2%,男女比例相當,且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公共衛生和經濟條件的優劣為幽門桿菌感染之重要因素。若同時生長在環境衛生不佳及無熱水設備者,易受感染。在開發中國家,有2/3的孩童10歲以前就被感染了,但是若以全母乳哺育之嬰兒,盛行率則會降低,可能是因為母奶中含有幽門桿菌抗體。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簡稱HP),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主要是經由「糞口傳染」,其一端有4到6根鞭毛,該菌幽門桿菌分泌鹼性物質,將周遭環境酸鹼中和,造成胃酸過多,不斷刺激胃黏膜,變成慢性胃炎。只有少數毒性較強的菌株會產生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
幽門桿菌主要是經由糞口傳染
1. 口經口之感染途徑包含:
2. 糞口途徑:攝取被糞便污染之食物或水,因為幽門桿菌可存在於人類、動物之糞便中及未經處理之食物或水表面有研究提出幽門桿菌有可能會經由性行為傳播,因為女性之陰道可提供好的環境當幽門桿菌之暫時性或永久性之寄居處
生活環境衛生不佳者、飲食習慣不好、有消化道症狀、消化道潰瘍病史、胃癌家族史、有多位家族成員曾遭感染、消化性潰瘍胃黏膜萎縮、胃淋巴瘤、胃癌切除後以及一等親是胃癌的患者。
大多數得到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是沒有症狀的。有些人可能出現一些輕微腸胃道症狀,例如上腹部疼痛、腹脹、消化不良、沒有食慾、噁心或嘔吐,嚴重時則可能形成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若不加以治療,可能造成併發症,例如胃腸道出血,包括吐血、解黑便或血便等表現或是腸胃穿孔,造成腹部劇痛、腹膜炎,進而危急生命。此外,若只有治療潰瘍,沒有針對幽門螺旋桿菌治療,潰瘍可能會反覆發作,長期下來可能造成胃或十二指腸變形或狹窄,食物更不容易消化及排空。
三合一療法:一種制酸劑PPI加上兩種抗生素連續給藥1星期,根除率可達90%以上的療效。
質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 抑制胃酸分泌 | 常用的抗生素 |
esomeprazole Lansoprazole omeprazole Pantoprazole rabeprazole rabeprazole |
Clarithromycin Amoxicillin Tetracycline Metronidazole |
1. 儘量吃得乾淨及吃得清淡,以及不要吃太酸以及太甜食物
2. 注意水的來源及乾淨,並注意盛水容器的清潔
3. 乾淨的筷子,尤其是木質的筷子,只要有水分,幽門桿菌就會寄養在上面
4. 口紅、口水也可能會是一個傳染媒介,必須加以注意
5. 改善生活飲食及衛生習慣
6. 改善飲水品質,食物飲水容器加強清潔
7. 家庭內感染者之篩檢與進一步治療
8. 更新筷子、口紅、牙刷等經口器皿用具
9. 著重口腔衛生與牙齒保健
10.不喝生水、避免生食、避免太酸、太甜、太辣之食物、定時定量
11.多食用含有益生菌之食物如優酪乳(Yogurt)